任庭芳在川剧《变脸》中饰演“水上漂”
“1997年,我已经55岁了,当时我并没打算演这个角色,想把机会留给别人,我就搞点行政工作,辅助大家把《变脸》搞出来。是谢平安导演坚持让我演,具体想法他没跟我说,他了解我。”任庭芳回忆道,“导演对这个戏的要求,就是要有优美元素。我看了剧本之后,感觉魏老师写得真好,人物鲜活。当时就有种感觉,如果我唱腔过得关,我就能演得好。谢平安是很好的导演,他整个构思尊重戏曲规律。”
任庭芳 川剧《西川图》
任庭芳透露,当初《变脸》的投入费用在20万左右,“这个投入显然不够,我们的服装除了少量定制,都是从其他现代戏里找的,只要服装颜色合适就行。场景布置也很简单。其实,做《死水微澜》时也没什么钱,真的是贫穷艺术。这也恰恰体现了戏剧美学,通过演员表演,情景交融。”在他看来,“空灵的舞台,移动的时空,突出的是演员的人物表演,且不拘泥于舞台的限制。”
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,川剧《变脸》甫一首演便受到戏迷追捧。“当时非常火爆,400多人的座儿挤爆了,而且常常爆满。有的人进不了,就在外面听,后来实在没办法,就在剧场旁边的小街上安了一个扩音器,实时播放现场的演出声音。”2020年4月,在四川省川剧院建院60周年之际,川剧《变脸》启动复排。当年的“水上漂”任庭芳接过导演棒,一手一脚地将这一经典作品传承给新一代川剧人。
80岁仍未退休
赠年轻川剧人16字箴言
除了川剧演员,任庭芳还有一个身份:戏剧导演。当年,还不到40岁的他,就开始从事川剧导演工作。他执导的大型川剧《白蛇传》,曾先后赴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地区及日本、西欧四国演出。凭借导演作品大型川剧《和亲记》,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导演奖。之后,他又复排导演了《易胆大》(荣获四川省第二届川剧节金奖)、《夕照祁山》(获得第七届巴蜀文艺奖特别奖等大奖)等作品。同时,还有大型现代川剧《人迹秋霜》(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导演奖)、大型近代川剧《还我河山》(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文华奖剧目类“最佳剧目奖”)等。晋剧《烂柯山下》荣获第十七届中国艺术节“优秀剧目奖”,并被七个剧种移植上演。
任庭芳 川剧《白蛇传》“扯符吊打”
任庭芳习惯阐述、总结自己的导演心得。导演川剧《江姐》时,任庭芳就曾写过一篇“导排后记”。他写道:“歌剧《江姐》1964年搬上舞台演出,引起了极大的轰动,全国各地竞相移植。后来京剧、黄梅戏等剧种又移植演出了此剧,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。如何打造川剧版的‘江姐'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。”他认为,“移植不是复制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,我们是用戏曲中川剧的形式演出此剧,化歌曲为川剧,按照戏曲的规律,突出体现川剧的风格与特点。在此基础上适当吸收其他艺术元素,使其既有浓郁的川剧韵味,又有现代的审美品质。”
任庭芳 川剧《杨广逼宫》
采访中,任庭芳也强调了自己的四个导演观点,即:“一,传统的基础与现代的思维相结合,找准传统基础与现代思维的契合点。戏曲有戏曲的审美观念和呈现章法,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虚拟性、写意性、层次性,而且,各个剧种都是建立在本土人文基础上的,果你把这些丢掉了,就不是戏曲了;二,抓艺术的综合性,建立一个完整的演出形象。三,以表演艺术为中心,狠抓戏曲演员的表演,这个很重要。现在有很多作品,通过布景把演员的表演挤压了,还有的导演把演员当成木偶,实现他所谓的想法,都是不可取的;四,导演要‘死'在演员身上。导演不能说展示自己的技能,就把演员的表演淹没了。导演应该把自己的观念、想法,完全附在演员身上,通过人物的表现,达到表演的最高任务。”
文章来源:《中华活页文选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hywx.cn/zonghexinwen/2022/0502/680.html
中华活页文选投稿 | 中华活页文选编辑部| 中华活页文选版面费 | 中华活页文选论文发表 | 中华活页文选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华活页文选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